首頁 女生 都市言情 七十年代,兩地分居的生活

第12章 帶着楊大妮去鄉下體驗生活

七十年代,兩地分居的生活 3021 2025-04-25 14:37

   許笛空間的作物成熟前,學校放秋收假了。其實也不算什麼正經八百的秋收假,這時候叫學農。

   她們高二能來上課的學生也不多了,有門路的,都走了。

   剩下的這些,就是混着日子,看看有沒有機會找一份工作,能留在城裡。

   下鄉,除了那些實在沒辦法的,還有像楊大妮這種不知人間疾苦的才會向往,嚷嚷着去支援農村建設,去發光發熱。

   其實,農村人對這幫知青嫌棄的要死。

   所以,學農,她們高二沒有統一安排,而是自行解決。

   楊家,楊大妮正在和父母說要去鄉下的事情。

   “你同桌,哪個同桌?”

   楊母一臉擔心,自己的閨女什麼性格自己知道,說好聽了,是單純,說難聽了,就是缺心眼。

   家裡就這麼一個閨女,一家人都寵着,養的有點太天真了。

   “就是許笛,她奶奶家在鄉下。我不是想畢業了去下鄉嗎,許笛說讓我先去鄉下看看,幹幾天農活,看看能不能适應,我們不能給農民兄弟添麻煩不是嗎?”

   楊母一聽這話,知道這個叫許笛的孩子是想讓自家的傻姑娘知難而退。

   要是真成了,她得好好謝謝這姑娘。她家大妮看着好說話卻有點軸,自己決定的事情,誰說也不管用,除了她自己想明白。

   “那行,你們明天什麼時候走,我送你去。”

   “媽,我都十六了,又不是小孩,哪用你送啊?”

   楊大妮覺得自己長大了,媽媽不能把她當成小孩了。

   “我知道你長大了,但是你去人家,不得帶着口糧嗎,你自己能拿動啊?”

   楊母不看許笛一眼,心裡還是不放心的。

   “也是,糧票他們也用不上。”

   楊大妮被說服了,她真的沒什麼力氣。

   第二天,許笛在學校門口等到了楊大妮母女。

   “許笛,這是我媽媽,她幫我拿了口糧。”

   “媽媽,這是許笛,還有她弟弟許軍。”

   “阿姨好,我是楊大妮同桌許笛,家是紅星機械廠的。”

   許笛趕緊打招呼,順帶自我介紹。自己不報家門,人家父母不得擔心啊?

   “許笛啊,大妮就麻煩你了,這孩子沒吃過苦,啥都不會做。你幫阿姨教教她,可不能給農民兄弟添負擔去啊。”

   “明白,阿姨你放心。”

   楊大妮和許軍沒聽出來兩個人話外之音,還一起讨論去哪抓麻雀,烤着吃呢。

   楊母看許笛明白了自己的意思了,把東西遞給她們。

   “阿姨,我們去郊區的牛坊大隊,這是大隊部的電話,有事你打這個電話,找許會計就行了,那是我爺爺。”

   許笛把事先寫好紙條遞給楊母,才帶着楊大妮和許軍去坐車。

   “這孩子,真的很明白事,她家大妮,什麼時候能長大,趕上這孩子一半就行。”

   許笛可不知道楊母的心裡話,她隻不過是同理心。前世,她兒子想和同學出去,她也是各種的不放心。

   “許笛,我媽總把我當小孩,幹什麼都不放。你看,你出門,你媽就不會來送你。”

   楊大妮覺得沒面子,她媽把她當小孩了。

   “大妮,我是去我奶奶家,我媽當然不用來送我。你是去一個陌生的地方,父母肯定不放心啊。”

   許笛勸慰着這個急于長大的孩子,因為她還不知道長大的代價。

   楊大妮想了想,覺得許笛說的有道理,又開心了。

   一路颠簸到了牛坊大隊,楊大妮一下車就吐了。

   “嘔……嘔……”

   這時候的汽車可沒有超員一說,擠的很,跟裝豆包似的,一個擠一個,車裡不隻有人,還有活的雞鴨,那味道,可想而知。

   “許笛,這車裡怎麼還有活雞,還拉粑粑啊?”

   “鄉下汽車,已經不錯了。很多地方根本不通汽車,出門要麼走路,要麼坐牛車。我爺爺家這裡算是郊區,比一般的農村強多了。”

   現在很多農村是不通電的,也沒有汽車。

   “是嗎?”

   楊大妮一臉迷茫的跟着許笛進了村子。

   “許笛回來了,放假了?”

   “放假了,回來看看我爺爺奶奶他們。”

   許笛和認識的嬸子大娘打招呼,楊大妮看着拿着鐮刀的人,皮膚曬得很黑,瘦瘦的,臉上,手上還有小口子。

   “奶奶,我回來了。”

   許軍率先跑進院子,也不知道他奶奶在不在家。

   “許笛回來了,這是帶同學過來了?”

   “奶,這是我同學楊大妮,過來學農的。這是她的口糧,你收下。”

   許笛交代清楚,她奶好心裡有數,這時候上門做客,都要帶口糧的。

   “行,我知道了,讓她和你一個屋。正好這幾天收苞米,你們跟着一起。”

   “知道了,奶,我們下午就下地。”

   許笛帶着楊大妮去了自己的房間,她在這一直有自己的房間。

   “你爺爺家院子真大,真寬敞。”

   “嗯,我爺爺家人口少,房子也是這幾年新蓋的。大多數人家都是一家子十多口人,孩子很少有自己的房間的。

   我姐姐寫信回來了說,她們在雲省,都是二十多人住一間宿舍,其他地方的知青,也是幾個人住一間房子的。”

   許笛随意的說着,楊大妮腦子裡想着二十幾人住一屋的畫面,有點接受不了。

   中午吃了一頓簡單的窩窩頭,許笛帶着換好衣服的楊大妮下地了。

   “大妮,像這樣,把苞米棒子掰下來,扔進背筐裡。背筐裝滿了,再背出去。”

   許笛給楊大妮做示範,她咔咔的掰着苞米棒子,楊大妮兩手一起上,使出吃奶的勁,也沒把苞米棒子掰下來。

   幹了一下午,總共掰了兩背筐的苞米棒子,手上磨出了好幾個水泡,疼得眼淚汪汪的。

   晚上,吃的還是玉米面的窩窩頭,炖的豆角也沒放肉。

   “大妮,手還疼嗎?”

   “疼,鑽心的疼。許笛,農村都是這樣嗎?”

   “對啊,一年四季沒有閑着的時候。”

   許笛知道楊大妮有點打退堂鼓了,下鄉,真的不是她想象的那麼美好。

   “春天播種,夏天除草,秋天秋收,沒有閑着的時候。農忙的時候,天不亮就要下地,幹到天黑才能下工回家

   回家以後,男人伺候自留地,女人做飯,洗衣服,喂雞鴨,忙到睡覺。”

   許笛也不是吓唬楊大妮,農村的生活就是這樣。

   這時候機械化還沒普及,也沒有農藥化肥的,全靠人工,能不累嗎?

   楊大妮睡着了,夢裡還在不停的掰苞米棒子,累死了。

   “大妮,起來了,要下地了。”

   許笛的把楊大妮喊醒,她才從掰苞米的夢裡解脫。

   手上的水泡破了,很疼。苞米地裡又悶又熱,苞米葉子還砬臉。那一背筐棒米棒子她也背不動……想到這些,楊大妮心裡直發怵。

   許笛不管楊大妮滿臉的退意,拉着她起床。

   不讓她見識見識農村的苦,還以為下鄉是多好的事。除了給農民兄弟添麻煩,還以為真能幹一番大事呢!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