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7章 番外(13)
事實上,果真如她所料,在針對韃子的戰爭中,她失去大弟,二弟落下終身殘疾,父親重傷,不得已之下,小妹女扮男裝扛起鎮國公府的責任。
漂漂亮亮的一個女孩子本不用如此,奈何身在後宮的她和尚且年少的兒子需要鎮國公府做後盾,否則,即便他們母子不去肖想廟堂上那把椅子,也會被人想方設法拉進權利相爭的漩渦中。
何況她是皇後,兒子幼時就被冊立為儲君,所處的地位,由不得他們娘倆、乃至鎮國公府置身事外!
簡單點說,不前進一步,等著她和兒子,及鎮國公府的必將是萬劫不復。
因為新帝不可能留下他們……
戰爭是殘酷的,皇權爭鬥亦很殘酷,可她怎麼都沒想到,在失去大弟,二弟緻殘,父親重傷的情況下,遠赴邊關率軍征戰的小妹,竟在蕩平草原韃子後,死在了那裡!
一去邊關數年,以女子之身與一眾將士同征戰,不畏生死,隻為保家護國,讓她這個嫡姐和外甥能在深宮中安心……
捏著絹帕輕拭眼角,太後好一會沒再說話。
文昭帝知道太後這是想起了戰死在沙場的親人,即他大舅舅和小姨,一時間,他的情緒也變得略有些低落,不過,他很快調整好心情,畢竟他可沒忘來寧仁宮的目的。
清清嗓子,文昭帝說:「母後儘管安心,兒子繼承大統至今,並不曾荒廢過政事。」
他頓了下,又說:「而您是兒臣的母後,每天過來給您請安,是兒臣在盡孝,況且咱們大夏最講究的就是笑道,要是兒臣不孝的話,豈不是給天下萬民做了壞榜樣?」
「哀家說不過你,對了,你現在過來是有事要和哀家說不成?」
太後輕嘆口氣,問文昭帝。
「沒什麼大事,就是想過來陪您坐坐。」
文昭帝面帶微笑:「母後,兒子知道你到現在還未放下小姨逝去,但咱們都很清楚,小姨她是為了大夏沒的,
或者說,小姨的離世是值得的,她為大夏蕩平了草原韃子,讓千萬萬萬百姓不再遭受韃子燒殺搶掠,保證了我大夏的疆土不再受到侵犯,且拓展了我大夏疆域。
母後,我的這番言語,不是說小姨該離開我們,是在我看來,小姨的一生雖短暫,卻擁有無上榮耀,兒子相信我們的大夏每個人都會記住小姨為大夏做出的貢獻,會永遠懷念小姨,
所以,兒子希望您能從失去小姨的傷痛中走出來,要按時用膳,保重自己的身體,否則,小姨要是知道您因她的離去不好好用膳,導緻身體一天天虛弱,她肯定會心疼的!」
宮裡忌諱提到「死」字,基於此,文昭帝對太後說的話,聽起來無疑婉轉很多。
「哀家沒有不好好用膳,哀家隻是一想起你姨,這心裡就難受啊!」
輕拍拍胸口位置,太後說:「你小姨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哀家比她年長整整一輪,她上下來粉粉嫩嫩,由於你外祖母要打理中饋,在我沒和你父皇大婚前,基本上是我在照顧你小姨。
說實話,我到現在都沒見過比你小姨還懂事貼心的孩子,自打能跑能跳,她就跟在我身後喊長姐,看到我幫你外祖母看賬冊,會說長姐辛苦了,阿娘辛苦了,還說等她要快快長大幫我們。
那一年,你小姨不過三歲,真得很惹人疼愛呢!」
嘴角漾出淺笑,太後眼眶濕濡,續說:「你外祖父和外祖母這一生育有兩子兩女,在哀家兄弟姊妹四個中,你小姨堪稱天才,
她學什麼都快,不僅幼年起就跟著外祖父學習醫術,更是在十歲前便能給患者把脈、開藥方,每每從神醫谷回到府上,還要你外祖母的安排,學習琴棋書畫和如何主持鍾馗,而這並非你小姨學習的全部,
像習武和看兵書,也是她幼時就開始學起。
無需我多說,你是知道的,在咱們大夏有兩個神醫,一個是哀家的外祖父,一個就是你小姨,雖然百姓們不知你小姨的名姓,卻一見到她都喚「小神醫」。
哀家原以為你小姨及笄後就不會再跟著外祖父四處義診,沒想到……你大舅舅、外祖父、二舅舅他們相繼出事……
在得知你小姨女扮男裝請命趕赴邊關,甚至立下軍令狀的時候,哀家這顆心便緊緊揪在一起,生怕你小姨在戰場上出個什麼事。
一年一年過去,邊關不時有捷報傳回京城,哀家知道你小姨立了不少軍功,但哀家從未高興過,哀家隻想你小姨好好的,
結果,噩耗最終還是傳到了哀家耳中……鴻兒,哀家原本想等你小姨班師回朝,給她找個好兒郎賜婚,熟料,你小姨,你小姨她……」
許是情緒起伏太大,太後難以再說下去,她用絹帕擦拭著眼角,半晌,嗓音微啞,說:「你去忙吧,哀家會好好用膳,免得你小姨在地下不安心!」
文昭帝應聲「好」,卻沒有即刻起身離開。
約莫過去半刻鐘,他方起身,向太後道別,出了寧仁宮。
期間,他就坐在椅子上,安安靜靜陪著太後,腦中回憶著和宋嵐這個小姨相處的點點滴滴。
是的,文昭帝的小姨正是宋嵐。
「皇上,接下來您是去……」
坐上禦輦,遲遲等不到文昭帝的吩咐,元寶不由問了句。
「乾安殿!」
文昭帝從自我思緒中回過神,他看眼元寶,淺聲給出回應。
元寶聞言應聲「是」,而後,高聲唱報:「皇上擺駕乾安殿!」伴隨他音落,立馬有侍衛在前方開路。
-
鎮國公府。
正院。
「你該走出來了!」
宋鵬舉,即鎮國公,也就是宋嵐的父親,他此刻坐在床邊,攥著夫人韓氏的手,眼裡難掩傷感,溫聲勸說:「咱們嵐兒是個好孩子,她肯定不想看到你卧病在床!」
「我有按時服藥。」
說起來,韓氏是宋鵬舉早年在外征戰中認識的,那時,十六七歲的韓氏隨父親前往邊關,為生活在那裡的百姓義診,
而宋鵬舉進城辦事,無意間遇到韓氏在街邊給平民百姓診脈,幾乎是那一眼,他就心生悸動,想著要是有幸結識,且對方尚未婚配的話,定要上門提親,把心儀之人娶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