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默認 第239 章 一念之間
劉仁修看了看天色,站了起來,宋錦繡連忙起身相送。
劉仁修看着她,突然問道:“丫頭,你最大的願望是什麼?”
宋錦繡想也不想,及口就來,“海晏河清,天下太平。”
說完她自己都一愣,自己的理想這麼偉大嗎?
自己最大的願望應該是壽終正寝才是。
可是……
是了,在其位謀其政,任其職盡其責。
她現在是朝廷命官,一品内閣大員,所以心中所想所願可不就是“海晏河清,天下太平”嗎?
這麼些天她竭盡全力所做的,也正是為了這天下太平。
這句話她說得問心無愧,理直氣壯,甚至意氣風發。
這樣的宋錦繡,身上仿佛有一種柔和的光。
劉仁修看着她,終于沒忍住,一把擁她入懷。
宋錦繡猝不及防,被皇帝一把抱住,不由錯愕地擡頭看他。
啥情況?自己的話引起共鳴了?
所以皇帝太激動了,需要擁抱?
可是這裡不是前世,這裡講究男女大防,男女七歲不同席,她可是十三了,面前的這位又是妥妥的古人。
宋錦繡眨眨眼,心中一凜,他不會是……
皇帝四十多歲,身材高大,稍有發福,卻也儒雅俊朗。
十三歲的宋錦繡在他的懷裡,才到他的胸口處,小丫頭仰着小臉,一臉懵懂,眨着大眼睛探究地看着自己。
劉仁修心中一庝。
這一念之間,他突然想做個昏君怎麼辦?
他深吸口氣,把她的頭按在自己胸前。撫摸着她的頭發道:
“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也是朕最大的願望,丫頭,朕的朝堂有你,是蒼梧之幸,你隻管放開手腳去幹就是了。”
這句話說出來,蒼梧天子的眼睛忍不住偷偷紅了,他到底做不來昏君。
多好的珍寶,他真舍不得。
可為了這“海晏河清,天下太平”,他不能禁锢她,因為他喜歡的,正是如此張揚的宋愛卿。
她有安邦定國之才,他怎麼可能自毀臂膀。
既如此,那就看着她高飛又何妨?
宋錦繡卻松了口氣,看來,這古人也一樣,太激動了抱一抱無可厚非。
她拍了拍皇帝的胳膊,連忙表忠心道:“陛下,改革向來不容易,臣願作您手中的一把刀,為陛下劈出一條金光大道。”
“好!”
劉仁修揉了揉她的頭發,萬般不舍地放開了她,大步而去。
宋錦繡不放心呢,小跑着跟上去。
劉仁修頭也不回,“别送了。”
宋錦繡:“那可不行,臣不看着陛下安全回宮,臣不放心。”
劉仁修忍不住嘴角上翹,心情頓時大好。
大太監趙寶海看着宋錦繡眼神閃了閃,能左右陛下心情的,也隻有這位康樂郡主了。
看着皇帝安然進了宮門,宋錦繡這才松了口氣。
随即她就忙碌起來,因為答應了要給皇上的内帑掙錢,所以這店鋪就得開起來。
既然皇上這麼缺錢,一個鋪子當然不行,那粉條的生意可以提上日程了。
這裡是有粉條的,隻不過這裡的粉條由磨碎的大米或小麥制成,制作方法簡單粗糙。
而宋錦繡要做的,除了綠豆粉條,就是紅薯粉條了。
紅薯是高産作物,價格低廉,但蒼梧并沒有農人大量種植。
宋錦繡和大司農說起過這件事,原來是因為儲存的問題。
也是,紅薯怕凍,也怕熱,這裡也沒有現代的科技狠活,儲存不當很容易壞掉。
農人少種點,放地窖勉強保存倆月,用來做早期的過冬儲備糧勉強可以,但要是種得多了,時間久了,紅薯大都壞掉不能食用了。
不止是紅薯,有很多作物都是如此。
也因此有了青黃不接的說法,每年倒春寒的年景,都會有餓死人的事情發生。
“為什麼不切成片曬起來?曬幹後的紅薯片可以保存很長時間的。”
大司農訝然:是啊,怎麼就沒人想到紅薯可以切片呢?是不是切開了會壞掉?
他不确定地問:“切片真的可以保存?”
宋錦繡肯定地道:“切成薄片曬幹,自然可以保存,這就如炮制某些藥材。要保存就得脫水是一個道理。”
說起炮制藥材,大司農就明白了。
宋錦繡道:“你讓人趕緊宣傳下去,還有,誰家的紅薯有多的,我這裡可以按最高的市場價再加一文錢收購,有多少我要多少?”
自己做粉條生意,還自動出最高的價錢提高成本,是不是太佛系了?
其實,她很想做個奸商的。
但與民争利的事她還真做不來。
不但做不來,還得考慮如何幫助他們。
宋錦繡不得不歎息一聲:自己這覺悟越來越高了,怎麼辦?
尋寶鼠君君:那咱把粉條價格提上去不就行了?先掙一波有錢人的銀子呗!
宋錦繡笑眯眯點頭:對,做這樣的奸商,老娘喜歡。
劉仁修回宮,吩咐齊承化,“把暗宗三十六衛派給康樂郡主。告訴他們以後康樂郡主就是他們的主子了。”
齊承化吃了一驚,連忙道:“陛下,三十六衛不是給東宮準備的嗎?再說了,康樂郡主按例十二衛已經頂到頭了,三十六,僭越了。”
“東宮虛空,放着也是放着,怎麼?朕說可以,你有意見?”
齊承化:“不敢,臣這就去安排。”
三十六衛,他可是挑了十年才湊齊的,是為東宮太子準備的私人暗衛。陛下竟然給了康樂郡主。
問題是皇子們一個個都大了,陛下也已年過中年,恐怕不出幾年,大臣們就得呼籲冊立太子了,
到時候他從哪裡再去湊齊這麼優秀的三十六衛給東宮呢?
暗宗雖然人才濟濟,可優秀的暗衛也不是大白菜啊!
齊承化郁悶的去執行命令了。
大太監趙寶海看着陛下若有所失的神情,忍不住道:“陛下既然舍不得,何不召宋大人入宮?以宋大人的才華,做個貴妃也使得。”
劉仁修歎口氣道:“小丫頭聰慧過人,志向遠大,朕怎舍得埋沒她的才華。”
趙寶海:“陛下,難道在後宮就不能為陛下出謀劃策了?”
“後宮不得幹政,否則豈不亂了朝綱?”
五王之亂,就是因為父皇病重勢弱,後宮權大架空皇權,五王趁機作亂,内外憂患,他也是九死一生……
如果小丫頭以貴妃的身份出入朝堂,其他嫔妃有樣學樣,還有暗地裡的那些人豈不蠢蠢欲動?朝廷還能安定嗎?
如今的這份安定局面,是他費了多少心血,又失去了多少親人良将換來的?
他怎麼能隻顧兒女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