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蔡先生
第759章 蔡先生
元宵節一過,這個年也算徹底過完了,安小暖也得重新忙碌起來。
‘好粥道’那邊的火鍋能賣到三月底,而年前交給潘掌櫃的火鍋底料,僅夠支撐到一月底。
安小暖計劃三月份就啟程去皇都,所以在離開前,她還得準備好足夠的火鍋底料。
寶山府這邊的作坊雖說有劉磊落在,但開年後也有不少事情,需要安小暖來拿主意。
再加上城中的貴婦人們時不時派人來請安小暖過府把脈,安小暖忙得腳不沾地,真恨不得自己有分身術!
好在二月初的時候,方朝陽領着趙翠蘭還有劉婷婷過來了,安小暖又多了兩個可用的人。
青山縣杜夫子那邊,過完元宵節才沒幾天,就給安小暖找到了合适的教書先生。
方朝陽說,那位教書先生姓蔡,是個五十來歲的秀才,以前跟杜夫子是同窗。
他家條件不好,為了參加科舉,可謂是耗盡了家财。
可惜他科舉之路并不順暢,光是童生試,就考了三次才考中,到了考秀才時,又考了兩次。
好不容易吊車尾考上秀才了,又卡在鄉試上,接連參加兩次鄉試,都以落榜收場。
本來今年的鄉試他也是要參加的,奈何去年春天,家中出現了變故。
一場大火,不僅燒掉了他家祖宅和他所有的書籍,就連他的老母親和他的妻子,還有他的兒子兒媳婦,都死在了火場裡。
家中起火時,蔡先生正帶着年僅十歲的孫女和年僅七歲的小孫子在鎮上老友家中下棋,故而,祖孫三人逃過了一劫。
可活着,有時候并不比死去幸運。
一個掏空了家底,讀了大半輩子書的老秀才,還沒來得及讓家人依靠他過上好日子,家人便離他而去,他心中的愧疚,可想而知。
為什麼早不去鎮上晚不去鎮上,偏偏在家裡出事的時候,他去了鎮上?
為什麼死的人不是他?
為什麼明知自己沒有多少天賦,一路磕磕絆絆考到秀才全憑努力和運氣,卻還是固執要走科舉之路?
倘若他早點醒悟,把讀書和參加科舉的銀子都省下來,全家人不知能把日子過得多滋潤,又怎會拖累所有人跟他吃了這麼多年的苦,最後還沒享福就離開人世!
家中的變故,讓蔡先生一直萎靡不振,連好好過日子都難,更别提繼續讀書,參加科舉。
用杜夫子的話來說,若不是還有孫女孫子在,蔡先生恐怕早就不想活了。
這一年來,為了養活孫女孫子,他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老秀才可算是吃盡了苦頭。
給人代寫書信,幫書肆抄書,甚至是扛大包,他都幹過。
但這些都是臨時工,每個月的進項并不固定,以至于他和孫女孫子經常吃不飽。
直到去年秋天,他才在鎮上的一家學堂找了個夫子的活兒。
本以為能安定下來了,可誰知那學堂的東家也不是個東西,成天到晚就找借口扣蔡先生的工錢。
不是說蔡先生年紀大了,講課死闆,就是說蔡先生總擔心家中孫輩,沒把心思放在學堂裡。
可憐蔡先生在那個學堂幹了幾個月,竟沒有一次是拿滿工錢的,最少的那個月,學堂隻給了他一百文錢!
鎮上距離青山縣,比杏花村距離青山縣還要遠,再加上杜夫子已經自己開學堂,不參加科舉了,與一心要走科舉之路的蔡先生并沒有多少聯系。
這一次若不是安小暖要找教書先生,杜夫子寫信聯系了幾個在青山縣附近的同窗,還不知道蔡先生過得如此之苦呢。
方朝陽:“不過杜夫子讓您放心,雖說這些年他沒怎麼跟蔡先生聯系,但他對蔡先生的品行是了解的。
他讓我轉告您,蔡先生的科舉之路是不順暢,可他的學識卻不差,在咱們作坊裡教書,完全是夠用的。”
說罷,方朝陽又道:“我第一次見蔡先生時,就覺得他面善。
他的孫女孫子也被教導得很好,很懂事,且十分講禮。
蔡先生到杏花村後,我又花了小半個月的時間,陪着他一起給課室的孩子們上課,做交接工作。
我發現他上課很有一套,孩子們都很喜歡他。”
安小暖聽到這,問道:“那他孫女孫子呢?可有跟着一起去杏花村?”
方朝陽點頭:“跟着去了,蔡先生跟覃管家談工錢時,主動提出可以少要點工錢,但孫女孫子必須跟在他身邊。
覃管家也知道蔡先生難,不僅同意讓蔡先生帶着孫女孫子吃住在課室小院裡,就連工錢也沒給他減。”
“應該的。”
安小暖對覃阿良的做法很是贊同:“覃管家一個月給蔡先生開多少工錢?”
方朝陽:“一個月一兩銀子。”
聽言,安小暖忍不住皺眉:“一個月一兩會不會太少了?能夠住家的教書先生本就不好找,更别提蔡先生還是秀才老爺。
咱們作坊越開越大,課室裡的學生也會越來越多,還是挺讓人費心的。”
“夫人莫急。”
方朝陽見安小暖蹙眉,便輕聲解釋:“覃管家的意思,是先給一兩銀子,等以後作坊裡的學生多了,再視情況加一些。
對于有着秀才身份的教書先生來說,一個月一兩銀子确實是少了,但咱們家除了每個月的工錢外,不是還有别的福利嗎?
先不提逢年過節的年節禮和開年紅封,咱們家包吃包住,給他們祖孫三人提供了一個單獨的小院居住,還讓他家孫女孫子可以坐到課室裡跟其他學生一起讀書。
這樣好的條件,别人家肯定是給不了的。”
說完,方朝陽又道:“覃管家的意思,這分寸得拿捏好,既要讓蔡先生對咱們家有歸宿感,又不能一上來就開高價,以免把對方的胃口給養大。”
“嗯,還是覃管家考慮得周全。”
安小暖點點頭,她倒是忘了她家的好福利了。
想了想,又道:“說到歸屬感,光是給他們祖孫三人提供住所和吃食還不夠。
你得空就給家裡寫一封信,就說是我的意思,隻要蔡先生能好好教書,以後我們給他養老。
他孫子若是要參加科舉,隻要讀書不差,我們來托底,若是不參加科舉,而是有别的一技之長,也可在我們這裡找活計幹。
還有他孫女,他孫女出嫁,我們給準備嫁妝。
告訴蔡先生,他們祖孫仨隻管安心留在我們家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