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8章 倭國"留學生"
守望禅師賢明的形象以及與本地大名們不同的仁慈性格,在許多人的眼中形象真的非常鮮明。
小野家逐漸失去了自己的\"姓名\",在各地大名讨論形勢的時候,已經把\"小野家\"抹去,直接說成\"隆空山派\"或者\"守望家\"了。
你小野家如今沒有人沒有地,連賴以起家的宗教都被人家守望禅師碾壓,真的不怪别人如今根本看不起他們了。
守望禅師不僅背靠天朝上國大明,手眼通天能弄到武器裝備,而且屬實豪富,讓領民做工都付錢的。
如今守望禅師在\"守望家\"領地上,真的是名望拉滿,忠誠度滿的都溢出來。
如果他稍微年輕點,附近的勢力絕對會把他當成勁敵看待。但一個七老八十的老家夥,反而讓所有人都放下了心,下意識地認為他沒有資格争霸天下。
面對這種有\"背景\"有名望,領地人民上下一心的勢力,别看地盤小,卻是塊硬石頭。哪怕你是個人,想要一腳踩下去,以為能把對方踩碎,但其實隻會被硬石頭磕的腳疼。
大勢力面對這種硬骨頭就像人面對硬石頭,大概率不是頭鐵地要把它砸碎,而是想辦法把它拿到手裡當武器砸别人。
所以,将軍家和伊達家都過來示好。
面對小野寺家他們獅子大開口,面對一樣是統治那片小野家領地的守望禅師他們和善友好,希望能把\"守望家\"納入自己的勢力之内。
但可能知道有對手在拉攏對方,因此根本不敢威脅,隻能好言相勸以及拉攏關系。
可是守望禅師對大勢力并不感興趣。和這些人合作,與讓倭國亂的更久的目标背道而馳。真的幫了他們,隻會讓倭國更快地結束亂世。
所以守望禅師做出一副不願意結盟的樣子,進行了婉拒。但也不敢把他們得罪了,留下了用壽字币來換軍備的口子。
這逼得德川将軍和伊達家不得不和\"守望家\"做更多的貿易來賺\"外彙\"。
可是守望僧對小勢力就不一樣了。那些小勢力貼過來的時候,都能感受到禅師貼心的照顧和平等的對待,可謂是如沐春風一般。
因此,在這種戰亂時代分分鐘可能被大勢力吞并的小勢力們,紛紛想要和守望禅師建立友好關系。
不是沒有人覺得守望禅師\"奪\"了小野寺家的基業。隻是他們自己過來看了幾眼,了解了小野寺家遭遇了什麼,反而覺得人家守望禅師有情有義,幫忙收拾了爛攤子呢。
小野寺家和本地農民一起求守望禅師求了十天才讓他願意接這個\"爛攤子\"。接下領地之後更是耗費錢财整地,不怕名望受損且盡心盡力。
如果誰敢還說是禅師吞并了小野寺家,那真的是徹頭徹尾的污蔑!
這種\"名望\"随着來過\"守望家\"的人口口相傳,讓\"守望家\"成了亂世裡的一片淨土。
一些不願意厮殺,期望能躲起來\"獨善其身\"的人。或者在戰争或鬥争中失敗的人,或是他們的家屬,都會想要來\"隆空山派\"這邊想辦法避難。
他們用了拜佛崇佛的理由,一路上還算安全。而如果路途遠一些,也可以坐海船過來。
這些人彌補了\"隆空山派\"都是底層民衆,缺少中層倭國人才的問題。
守望禅師發現這些人之中竟然有不少人想\"移民\"去大明的。可能是他這個和尚最近頗有些名聲,連帶着天朝上國在他們腦海中的概念也變得清晰了起來。
過去可能興漢在他們心裡隻是一個隔着很遠無法觸碰到的模糊印象,但現在的大明毫無疑問是強大且興盛的。
在關于大明的故事裡,大明拳打北原腳踢興漢,戰鬥結束的餘波都把高麗這種中等國家給刮死了,簡直\"恐怖如斯\"。
因為興漢跪的太快,以至于高麗以為興漢肯定還在,而延壽教造反編故事騙他們呢。這不是戰鬥結束的餘波是什麼?
除了仰望和崇拜,更多的就是好奇了。既然倭國四處都是戰亂,這些失意的人,當然會想要去大明一探究竟。
甚至有些人還想\"近距離\"學到一些手段,然後再回倭國\"一展拳腳\"。懷着這樣的抱負,來到了守望禅師的面前。
守望禅師面對這種新情況,請示了大明皇帝陛下之後,給這些人提供了正規入境的\"政策\"。
倒不是給他們設限制,而是他們偷渡入境的話,沒有\"護照\"是走不遠的。
大明現在的治安狀況正在不斷改善。朝廷各種政策逼得到處都不允許有閑人存在,凡是沒事做的都要被牢牢盯着。
逼得那些地主不得不把他們的打手幫閑轉成\"正式工\",讓他們有一份工作,不然就要被官府\"強制\"安排工作。
頑冥不靈者,自然有手段收拾他們。延壽教這種事碰到的可多了,當時覺得進延壽教就能有免費的飯吃,還真的有無賴懶漢想要過來裝窮蹭飯。
真以為延壽教是開善堂的。最終一個個都被收拾得老老實實。
你懶到家什麼都不怕是吧,飯也給你吃,直接丢小黑屋裡你就懶着吧,能待多久待多久,延壽教一直養着你,隻要你能待得住。
事實證明沒有人能在小黑屋裡待得住。延壽教收拾各種無賴懶漢已經收拾出經驗來了,迄今為止還沒有見過沒辦法收拾的人物。
大明的治安因此提升之後,周宇就開始準備推行身份證。農村居民因為一般都是在家鄉周圍活動,所以身份證可以暫緩。
本地衙門的人一聽鄉音就知道是這兒的,不會去查什麼。而如果是外地的口音,就可能要讓對方出示身份證才辦事了,包括進城也得給守門的士兵瞥一眼。
像城門這種地方,你可以不讓人家看清楚,擋着名字也行,但你得出示。
因為這東西相當于過去的\"路引\"了,你拿出這東西來,就證明你有根腳,是大明官府承認的百姓。
沒有的話,辦事就要麻煩點。如果拿出來的身份和自己不符,衙門覺得你是假冒的,也會去查通緝犯的名字,對比看看。
那些走南闖北的人,在這個時代都是膽大的,包括商人在内都是如此。他們如果沒有東西限制,做什麼事情都可能變得肆無忌憚。
有了這東西,哪怕你有本事假冒或者用别人的身份證來冒充,也都是麻煩事。
然後來大明\"務工\"的外籍人士,也得在\"過海關\"的時候拿到一個護照,相當于身份證了。如果離開自己常待的地方最好帶上,免得出點意外都不知道該找哪個衙門處理。
倭國的人想去大明學習,自然也需要這一套手續。
他們和過去務工的人不同,是需要語言能力的。
務工的倭國女工工作的地方比較集中,做紡織手工,自然有之前更早過來的倭國女子當管理,她們學會了日常漢語,可以大規模低成本進行管理。
非務工人員,你連句漢語都不會說,吃飯點菜都難,到時候鬧出誤會,被人坑錢了還要惹出糾紛。
沒起到什麼作用,還浪費衙門的\"公共資源人力\",那把他們放進來幹嘛?又不是什麼不可替代的特殊人才。
因此想要去大明\"留學\"的人員,或者存着打\"留學\"名号躲到大明去的人,在守望家這邊住下,一邊學語言,一邊也受雇傭做點工作。
這群人的素質可比倭國農民強多了,處理起本地事情,和倭國人溝通起來,都比大明人效率更高。
待着待着,一些人覺得這裡其實就不錯,似乎遠離了戰亂的緊張,薪水發的還是價值不俗的壽字币,比起其他地方來,已經好得太多了。
因此如果他們的朋友裡有失意的人,或者有需要托付的家眷,都會在他們的推薦下來到\"隆空山派\"來。
宗教的名頭在這種時候特别好用,就算是一些被人追殺的曾經的領主,隻要說把家眷送到\"隆空山派\"去出家,他們的對手也一般都會網開一面放了他們的家眷。
在倭國這邊的潛規則就是這樣,出家之後就代表着這位領主的孩子不可能再回頭繼承他過去的家業了,等于放棄了繼承權。
除非這位領主還能重新回到原來的領主地位,然後頂着壓力把他的孩子從寺廟再接回去。否則就是\"不守規矩\",他孩子的繼承人身份也會受到質疑。
所以\"隆空山派\"逐漸收攏了許多失敗小勢力的家眷。
對于倭國人來說,這些人都算是\"貴族\"階層了。因此這些女性的素質着實不低,因為貌美而不得不出入都戴着有面紗的鬥笠,否則會被沒見識過的農民們盯着看。
對她們來說,矮小醜陋的泥腿子盯着自己看,那和遭遇\"精神攻擊\"沒什麼兩樣。
在這邊生活了一段時間,原本對借着\"出家\"名義來避難就十分失望的她們,立刻發現了跳出囚籠的\"出路\"。
去大明\"留學\"啊。隻不過她們是女性,她們也知道學知識是不可能的,但是學藝術也算\"留學\"不是麼。
能當領主的女人,或者作為貴族的女兒,誰都有一手為了\"吸引男人\"而開發的技藝的,否則都不好嫁出去。
因為\"拿不出手\"。
她們開始纏着守望禅師和無酉和尚,想要他們幫忙給她們想辦法找一個去大明的機會。
不論是\"留學\"還是\"務工\",隻要能保證她們不是過去幹辛苦的活或者髒活,哪怕去給大明的有錢人當妾,也比在這裡\"出家\"空耗青春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