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生 都市言情 穿越種田從成立教派開始

第704章 高麗人教徒

  在周宇的思考方式中,打仗從來都不僅僅是打仗。如果打仗的背後沒有清晰的政治目的,那就是白白浪費人力物力。

  這一次打高麗,就是想把高麗進行實際意義上的吞并。增長人口隻是一個方面,高麗半島的地理位置對大明來說還是不錯的。因為三面環海,在未來大航海時代開啟的時候,凡是有港口的地方都會因為發達的海運而發展起來。

  海運的速度快成本低,在工業時代一個港口就能讓附近的城市擁有方便的進口和出口能力,不論是手工業、工業、采礦還是種植,亦或哪怕隻是當個中間商,都能輕松賺到錢。

  隻要有這種優勢,自然而然就會吸引資金、人口、人才集聚到港口附近,去發展它。

  高麗半島比那些大洋上零零散散的小島要強得多,至少自己有樹木不說、還有山有礦,能夠支撐起一定程度的工業。

  那些小島除了地理位置好,能種植熱帶作物之外,甚至連手工業都發展不起來,沒那個自然資源。

  因此與其等待多年後高麗半島因為在和大明的貿易中發展起來,還不如現在就把這裡納入版圖。隻要大明帝國不短命,延續個兩百年就好,那高麗半島也自然能成為“自古以來”的領土。

  他們的習俗、文化還是和大明很像的,就連他們的官員們一個個都是精通漢話,學習漢學過來的,可以和大明無障礙溝通。這樣一看,這裡不就如同一個被中央帝國官員管理着的,民衆說着難懂方言的大明邊疆地區嘛。

  大明軍隊出擊,拿下了良州第二座重要的城市金城之後,高麗才匆忙組建了一支軍隊過來,卻不敢交戰,而是派使者了解情況進行談判。

  他們看到了“明”字大旗,也是知道這應該就是延壽教搖身一變的“大明”了。對于一個叛亂政權,他們雖然打不過,卻依舊不肯承認大明已經取代興漢成了上國正統。

  打不過但是威脅大明,要求大明無條件退兵,把占領的良州送還給高麗。好在他們還有理智,沒敢提出賠款要求,自認為隻要能把敵人勸退就很好了。

  當然,隻要大明願意退兵,之前扣押的李文賦他們肯定會完完整整地送上。

  周宇聽到這個消息也很無語,覺得這就是缺乏宣傳所帶來的“惡果”。

  如果大明沒有辦《大明周報》四處散發,沒有把大明軍隊的戰鬥力以及戰果四處宣揚,隻怕此時興漢仍然處處烽火。

  換做誰也不會相信偌大一個興漢說沒就沒了,人都會用自己習慣的思維方式來解釋一切,不會輕易地相信超出自己認知範圍的東西。

  反而言之隻要說的人足夠多,人也是非常輕信的。三人成虎、人雲亦雲都是經常發生的。

  正因為周宇用報紙提前做了宣傳,讓民間接受了大明拿下京城和興漢皇帝的事實,覺得抵抗無望,形成了投降共識,這才讓那些南方五省興漢的臣子沒辦法組織抵抗,被迅速壯大的投降派壓制住。

  看看現在高麗君臣的決定就知道了,他們沒有受到大明的主動宣傳,他們根本不信李文賦的話。就算大明的軍隊出現在他們面前,不是超出他們認知的十萬、二十萬大軍,他們都覺得高麗頂得住,隻要拖下去就能勝利。

  既然如此也沒辦法了。延壽教在高麗可沒有設立組織,沒有人會幫忙散播《高麗周報》這種東西。既然要吞并高麗,就得讓他們嘗夠拳頭,把他們打痛。

  雙方在金城附近打了一場。

  高麗軍隊雖然多,足足有3萬人。但是面對大明的2萬正規軍,卻沒堅持兩下就潰退了。

  他們最多隻有皮甲,在地面上和明軍對射的時候就被壓制,沖鋒對碰更是被碾碎。

  要知道這一次出擊明軍甚至沒帶盾弩手,隻是用弓箭手就把對方壓制住。在近身搏鬥中,明軍的盔甲也是給了高麗軍隊極大的壓力,讓他們這些甚至稱不上職業的軍隊傷亡不大,卻潰逃得漫山遍野。

  明軍殺死的數量還沒他們自己踩踏、迷路走丢、當了逃兵的數量多。等高麗人一收拾人手,發現3萬大軍隻剩2萬了,隻能灰溜溜撤兵回去報告。

  打不了,真的打不了。上國的軍隊如狼似虎,怕是派來了最精銳的部隊進攻高麗。

  卻不知道,在高麗人堅持抵抗的消息通過香爐傳到周宇案頭時,周宇就下令更多的明軍登船上路,調集更多的資源支援高麗半島,一定要在一個月内拿下高麗的南面三個州。

  目前還有兩個州,武州和康州。

  耽羅島成了明軍進攻高麗半島的前進基地。

  耽羅人因為目前不管是不是真心的,反正全員加入了延壽教。周宇也通過延壽教向他們宣布,耽羅島已經并入大明,他們此刻已經是大明人了。

  從高麗人變成大明人,耽羅人哪裡有什麼不願意的,他們高興都來不及。

  大國的人很難明白小國島民那種睜眼看世界之後的不安感。

  耽羅人就是在接觸了延壽教之後才睜眼看世界,發現自己過去過的日子真的是太差太差了,他們羨慕興漢人,做夢都想成為興漢人。

  因此當大明連同接納耽羅島一樣,一起接納了他們,他們當即陷入了幸福的狂熱之中。

  大明要把高麗全占下來?耽羅人積極得很,島上有什麼都願意支援前線作戰,包括提供人力。

  作為延壽教教徒的他們看來,他們是去給高麗半島的民衆傳播延壽教的,隻有進入延壽教才是幸福,不然他們過着過去那種生活,就是渾渾噩噩生不如死的日子。

  所以他們不僅帶路、當翻譯,還組建了維持治安的耽羅人軍警,在大明占領的良州負責鎮壓地方可能發生的動亂。

  同時傳播延壽教的教義,吸收延壽教教徒。

  他們比大明本土的延壽教教徒都要狂熱一點。雖然延壽教向來都是以自願為主,絕不強迫。但是在他們嘴裡念的“經”,很多時候都會帶上一點無形的強迫。

  隻要加入就是教友,對你笑容滿面的。如果你拒絕對方就會變得冷淡,還會進行不算嚴重的歧視和排斥。

  本來歧視和排斥在高麗貧民的生活裡根本不算什麼,每天都在發生,都麻木了。耐不住你如果變成延壽教教徒之後,他們的态度會變得很好,這就拉大了兩者的差距,讓不少高麗人就被這種無形的強迫給半推半就地拉進了延壽教。

  那些能拿到報酬的工作自然優先考慮延壽教教徒,進延壽教的高麗人一多,這些工作就不夠分了,這讓一些人為了工作機會,也主動加入了延壽教。

  你可以說他們不是誠心的,但身份這東西一旦沾上,就算你心裡不覺得自己是延壽教的教徒,隻是迫于無奈、權宜之計。但在外人的眼裡你已經是教徒了,是興漢人的“狗”了。

  那些不願意加入延壽教的高麗人,躲避耽羅人傳教的高麗人,自然也會對這些村子裡的教徒敬而遠之甚至排斥,說閑話。

  但這種外界壓力反而促進了高麗的延壽教教徒不得不抱團取暖,反而增強了他們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随着時間流逝,良州的高麗人延壽教教徒越來越多,不知不覺中就幫大明在高麗内部穩定住了民間态勢。

  原本高麗與大明的矛盾,被硬生生扭轉成了本地不願意加入延壽教的高麗人和加入延壽教的高麗人教徒之間的矛盾。

  沒轍,加入延壽教之後能得到工作機會,幹活不僅有一天兩頓飯,還有酬勞拿。如果沒有幹活,隻要是教徒,也有一天一頓稀的喝。隻是這一頓得你到指定的地點去才有的喝,延壽教可不會端過來給你。

  看似聊勝于無的福利,卻讓延壽教教徒能挺起胸膛在村子裡走路而不怕别人罵他們“興漢人的狗”。

  在這個時代,有人免費發吃的,那就是最最正确的做法。任你說破了天,高麗國王也隻會收稅,卻不會反過來像延壽教這樣發吃的,高下立判!

  這邊明軍在耽羅島聚集,準備随時登陸武州和康州,争取先把高麗南方三州都拿下。

  草原那邊因為地域廣闊,騎兵跑都要跑很久。而且他們沒有周宇那樣依靠無人機的本事可以知道對方的大部隊在哪裡。所以隻能慢慢找,慢慢和北原十三胡中的剩下家族接觸。

  北原十三胡此時已經有兀家、鮮于家、赫連家的草場都歸了大明所有。其中武義軍正北方的完顔家已經明确了要投降大明。

  其餘左丘家因為離赫連金港比較近,之前也依靠這個港口做過生意,所以更傾向于好好生活,願意加入大明。

  其餘的8家自己内部都沒争出個高下,比起和大明的騎兵打,他們反而有點想要自己先選出一個皇帝的動靜,先自己打了幾場。

  反正是亂起來了。

  他們原本以為草原足夠大,大明既然之前都不來找他們麻煩,那肯定就是回去和興漢争天下去了。沒有了受到外部攻擊的壓力,他們才會自己先開啟草原上的争霸模式。

  他們根本沒料到大明騎兵這麼快就又回來找他們了,有點措手不及。

  力量分散的他們早就把精銳全都交到兀裡烈的手裡去進行國戰了,現在他們手裡大多數都是牧民而已,根本打不過來襲的駿騎軍。

  猝不及防的他們節節敗退,往更北的草原方向逃去。

  駿騎軍并沒有多加追擊,因為天氣變冷了,他們取得了一定的戰利品之後就停下了手,準備等到明年天氣暖和一點之後再進行下一步進攻。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